
孩子出櫃時
Emily:豪威幾年前與元配妻子離婚。元配有人格障礙的問題,與他搶奪兒女、纏訟官司,最後豪威贏得一兒一女的撫養權。三年後他遇到玲玲,她也跟丈夫離了婚,帶著一個女兒。兩個人彼此憐惜,產生愛意,因而結婚,建立了重組家庭。
豪威的大女兒Emily 15 歲。童年時,因父母離婚的過程中受到波及,情緒一直很閉塞壓抑。最近跟父親宣布:她要改名叫Edward,代名詞時得用They,還要吃荷爾蒙。如果家人不從,她威脅要自殺。驟來的狂風巨浪,讓豪威和玲玲措手不及。
大衛:海濤與柔安生了兩個兒子之後,獨自到美國求學。一年半後,柔安帶著兩個年幼的兒子依親,不久又生了兒子。老三幼年身體孱弱,需要很多的護理和照顧。
老三大衛上小一時,柔安順服上帝的呼召,進了神學院就讀。她忙碌而喜悅地穿梭於家庭、神學院和接送兒子們。大衛在高中畢業即將離家上大學的一個傍晚,母子倆在廚房準備晚餐,邊準備邊聊天;大衛提到他剛去參加教會的短宣,一群高中男生聊到女孩子,紛紛表達自己喜歡的女孩是誰;問到大衛時,他答不上話來。他接著說,「為什麼我喜歡的不是女孩,而是男孩呢?」柔安懵了,在極度震驚之下,力持鎮靜,說:「讓我們找個輔導談談吧!」夫妻倆去見輔導,柔安第一次見到丈夫哭了。
Frank:Julie與丈夫在台灣連生三個女兒之後,喜獲麟兒Frank,成為大家族中第一個男孩。夫妻興奮之餘,將孩子過繼給廟裡的觀音作義子。兒子幼兒園時,全家移民來美,那時才有機會接觸福音,進入教會。兒子從小乖巧地上主日學、參加背誦聖經比賽,總是名列前茅。中學時,不但積極參與在團契或小組活動,並且幫助AWANA的兒童服事。大學時,Frank進入夢寐以求的名校,除了在教會和學校熱心參與服事外,也去接觸遊民。以至到了大三,他要由建築專業轉到社會系時,與家人起了極大的矛盾。一向親密的親子關係鬧僵了。
大學畢業後,他執意進到市中心區的貧民窟,作調查研究,幫助他們向政府爭取經費。這樣的生涯規劃,和Julie夫婦的理想有極大的落差。兩年之後,夫婦才逐漸接受。就在此時,兒子向他們出櫃,說從小就有同性吸引。他不會再去傳統的教會,因為傳統教會憎惡同性戀,輕視、打壓他們。他去一間能夠接納同性戀的教會,也就是所謂的同志教會。那間教會認為同性吸引是上帝所給予的禮物,當然要去擁抱它,並且要內外一致地活出它!
父母入櫃日
豪威與玲玲:碰到Emily的棘手問題,他們不知道從哪裡取得幫助?新搬去的社區,有一家華人鄰居,曾邀請豪威夫婦到教會聽福音,卻被正面拒絕。有次無意中,玲玲跟鄰居太太聊起Emily跨性別的困惑,鄰居的兒子在教會高中團契的青年牧師正好在教導基督徒的性教育,便問玲玲願不願意讓女兒試著去教會聽聽看?沒想到Emily聽後,非常喜歡;連聽了兩週,心房也慢慢打開了一絲縫隙,開始會跟父親和繼母有點溝通。
海濤夫婦:看了幾次基督徒輔導,他們也安排大衛單獨跟輔導談,最後三人再與輔導談。輔導介紹他們讀一些書。他們夫婦感到強烈的罪惡感和羞恥感:我們不是從小就把孩子帶到神面前嗎?大衛還在母腹就已將他獻給神,為什麼他還會落在同性戀的圈套中?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?
大衛大學畢業後,找了一個基督徒的輔導幫助他。在輔導的鼓勵下,那年聖誕節家庭團聚時,大衛跟哥哥們提說,他幼年時受到哥哥們言語和動作上粗魯的對待,使他至今無法平復。爸爸媽媽跟他認錯,承認因為工作和教會事奉的忙碌,沒有及時保護他。柔安說:「媽媽當時忙著神學院的功課,有時聽見你們三個有些爭執,媽媽只是探頭一下,看起來並沒有打架的跡象,就繼續讀書寫報告。媽媽很抱歉。」大衛當場說:「那妳為什麼不制止他們呢?」兩個哥哥最後也跟他道歉認錯。事後大衛說,哥哥們的道歉是好的開始,但是他覺得力度仍然不夠。幾年後大衛也跟爸爸說,他幼年成長的過程,沒有受到年長男士對他男性氣質的肯定,以至遭到其他男孩言語的霸凌,是他的虧損。大衛沒有在教會公開出櫃,他仍然持守聚會和部分的服事。他不贊同同性戀的生活方式,至今依然單身。
Julie夫婦:兒子出櫃後,Julie的壓力極大,跟教會一些好朋友分享。好友們看著Frank長大,進到人人稱羨的名校,如今他的性傾向攤在眾人眼前。有些直接質問Julie夫婦:你們是怎麼教孩子的?怎麼會把他教成同性戀?種種定罪和背後的竊竊私語,使Julie的身心靈幾乎崩潰,走路常常失去平衡,摔了幾跤,疼痛的不只是骨頭和肌肉,更是滴血的內心。
Julie夫婦加入真愛使者家屬團契(LGBT 家屬的互助團體)之後,學到同性戀的一些可能成因。回溯到Frank幼年時代,常常混在姊姊和她們的朋友群中玩耍,不論是芭比娃娃或是家家酒,他都玩得開心。有時候大人好玩,把姊姊穿不下的芭蕾舞裙和舞鞋讓他穿上,抹粉擦口紅的,給他拍照。Julie感到相當內疚。
四個重點
三個華人家庭都從沒想過,「同性戀」會跟自己家畫上等號。兒女出櫃,通常需經過天人交戰,一旦向父母家人公開,他們自己的重擔可能卸下,父母的世界卻瞬間粉碎;但是多數人隱藏這個秘密,躲在櫃中,單獨品嚐苦果。在此,我們來談談幾個重點:
一、 同性戀(LGBT)的成因非常複雜,有先天因素加上許多後天的影響,父母不需要自責過深,把所有責任扛在自己肩上。若真的覺得有錯,就在神面前花時間認罪悔改,接受神的赦免,重新得著清潔的良心。在禱告後,向孩子認錯,這會帶給孩子很大的釋放及祝福。
二、同性戀不是關乎性,乃在乎關係。性別認同的發展,跟孩子如何詮釋與周遭人的關係有關。父母不需緊盯著兒女的性傾向或性生活,要緊的是與他建立友好健康親密的關係,教會亦是。盼望教會能看見同性戀者的掙扎,聽見他們的吶喊,願意將救恩帶給他們,帶領他們全人的成長,與他們為友。
三、性傾向是流動的。青春期開始的性傾向並非一成不變,乃是流動的(fluidity sexual),父母要從這裡看見盼望。尤其像例一的Emily才15歲,性傾向改變的可能程度仍然大;父母和教會處理得宜,孩子的改變仍然是有可能的!
四、給教會的建言:以色列的拉比認為,同性戀的行為固然是神所不喜悅的,正如異性戀婚姻之外的出軌或看色情也是神所不喜悅的。但是指責或論斷同性戀的罪,更是要避免(羅二1)。
(作者為教會師母、真愛家庭協會性別關係事工負責人。2021年出版《斷背山遇真彩虹──基督徒與教會如何面對性別議題》。聯絡請email: true.love.ambassadors@gmail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