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成年子女的界線

作者:小默

與已婚子女的三代界線

82歲的A老太太訴苦說,她每天早上七點鐘梳洗好,心裡就開始緊張,準備接受她女兒打電話來罵她。問是什麼原因?她說:「因為青少年的孫子不聽媽媽的話,只聽我的話。我住在女兒家旁邊,孫子一旦和爸媽吵架就跑來我這邊,不肯回家。我女兒怪罪是我把她的孩子寵壞了。」

一對70多歲的B夫婦剛剛得到第一個孫子,每個月搭機到南加州去看孫子,但是最多只停留兩個晚上,就飛回北加州。問他們為什麼不多留幾天?他們說:「人家有保姆,而且上班忙碌,我們去反而打擾他們。別忘記,孫子是人家的孩子,不是我們的孩子,玩玩就好!給兒子和媳婦多一點他們自己的時間。」「你們怎麼這麼看得開?」他們回答:「孩子出生前,媳婦就給我們報名,參加史丹佛大學的網課「如何快樂當祖父母?」。這是我們從課程中學來的心得。」

看看以上兩對祖父母所付出的心力時間和金錢,再評估和成家子女的關係,的確有很大的差別,關鍵就在於家庭的界線。

談到界線,就好像要「畫清疆界,井水不犯河水」。其實「界線」是一個心理的狀態和表現出的生活態度。在界線中也有許多的定律,如因果律、責任率、尊重率等。當子女們組成家庭,並且有了第三代,雖說含飴弄孫是人生一大幸福,但是祖父母和已婚子女之間必須協調,建立健康的「心理界線」及「責任範圍」。譬如坐月子時,的確需要很多的幫助,祖父母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,和子女商量,以提供短期的幫助。而長期教養第三代的責任,應當是由年輕父母來負擔,不合適把孩子丟給自己的父母來帶,形成隔代教養的問題。讓已婚子女健康地經歷為父為母的階段,生命才能真正成熟,並享受建造家庭的成果和喜樂。

與未婚成年子女的界線

對於未婚的成年子女呢?C姐妹談到兒子時,總是唉聲嘆氣,甚至於流淚哭泣。她的兒子從名校畢業之後,就一直找不到工作。其實他有很多機會,但是他一定要找到六位數字收入的工作,因此一直留在家裡,幾年過去,他好像得了憂鬱症,整天關在房間裡打遊戲,也不和朋友交往,生活日夜顛倒,並且在網上大量購物,信用卡都刷爆了。父母付帳晚了,他就破口大罵。平日交談時間不多,但一開口就發生衝突。C姐妹傷透了心。

D初中時就來美國,從小留學生讀到研究所,非常獨立也非常優秀。畢業後有好的工作,把父母從國內申請到美國來同住。但是父母不能適應這裡的生活,又看不懂英文,不會聽、不會講、不會開車,D覺得好像在照顧兩個大嬰孩。除了自己繁重的工作外,為了照顧父母,就耽誤了他社交的時間,年紀也要拉警報了,卻沒有時間去交女朋友,父母又在催婚。他有時候就會大發脾氣和父母吵架,但事後又覺得非常的內疚。

以上兩個案例都是,父母和成年子女無法劃分清楚的界線。C對兒子從小過度保護,孩子從名校畢業已經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,仍然無法放手,在家白吃白住,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責任,在家對父母造成精神虐待。D正好相反。父母應當為兒女積財,但是他的父母卻軟弱不堪,全然依靠子女,子女被捆綁,產生這種「共依生存」的扭曲現象。

聖經明說 :「因此,人要離開父母,與妻子連合,二人成為一體。」(創世記2:24)心理學也主張,從原生家庭到個人核心家庭之間要有健康的「分化」,人才能有健康喜樂的生活。以上的例子,讓我們看清,不論對於已婚或成年未婚的兒女、父母的家庭和子女的家庭,都應該有清楚的界線,這是神的設計和心意。

Scroll to Top
站內搜尋

管理員登入

訂閱愛與衝突電子報
將不定時獲得最新活動通知和通訊季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