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極貴的香膏來,趁耶穌坐席的時候,澆在他的頭上。門徒看見就很不喜悅,說:何用這樣的枉費呢!這香膏可以賣許多錢,賙濟窮人。耶穌看出他們的意思,就說:為甚麼難為這女人呢?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。(馬太福音二十六7-10)
相關經文:馬可福音十四3-9,約翰福音十2
二千多年前,當耶穌在伯大尼長大痲瘋的西門家裡坐席的時候,拉撒路的姊姊馬利亞拿著一玉瓶至貴的真哪達香膏來,打破玉瓶,把香膏澆在耶穌頭上。
有幾個門徒「看見」馬利亞用貴重香膏抹主,心中很不喜悅,生氣地對她說:「為甚麼這樣浪費呢?這香膏可以賣三十多兩銀子(等同當時工人一年工資),賙濟窮人。」
當下,馬利亞與門徒之間立刻產生了愛與衝突!
馬利亞將貴重的香膏澆在耶穌頭上,傳達了幾個層次的屬靈意義:耶穌是尊貴的王,配得膏抹、尊崇;耶穌將要受死,澆香膏有預表性的行動;耶穌是她至愛的主,值得將所有最好的獻上。馬利亞全心全意來尊榮她的王,傾倒所有來愛慕她的主!
從門徒們與馬利亞的衝突,我觀察到,門徒們對馬利亞做在主身上的事,表達不滿、生氣的負面情緒,流露出他們內心中「自以為是的黑暗面」。當門徒們「看見」馬利亞所作的選擇,與他們心裡的想法不一樣時,立即先「批評」她浪費,同時「否定」她對主的付出與奉獻的價值。他們非但不去肯定,她對個人的財富有完全的自主決定權,還提出應該有「賙濟窮人」的善行比較好,來責備她,使她感到自己似乎作了錯誤的決定,讓她感到難受。
當年,馬利亞與門徒之間的愛與衝突,發生在猶太民族以男性為主導的文化氛圍裡。婦女在社會中不受重視,一位女性受到一群主的「門徒」不滿的批評,相信她就是默默承受那些男性的憤怒與貶低。然而,主耶穌聽到、也看透門徒的心思意念。
從馬可福音十四章6-9節中,可以清楚知道,主耶穌如何回應這個愛與衝突。主說,尊重她的決定吧!為何論斷她所做的美事呢?她預先澆香膏在我身上,是盡其所能為我安葬。而且,普天之下傳福音時,都要述說記念馬利亞的故事!主耶穌完全肯定馬利亞所做的美事,因為主可以參透她對自己全然擺上的心。
馬利亞與門徒之間的衝突,提醒我們,在看見他人所作所為的當下,心中有不同的看法或想法,或許個人的善行想法表面上看起來挺光明正大的,若「堅持」自己對善行的想法比較好,內心產生對他人的不悅或生氣,以致口出批評或否定別人的話語,此時恐怕已逐漸陷入「自以為是」的善行黑暗面了。願聖靈常光照我們內在隱藏的黑暗,帶我們踏在出黑暗入光明的道路上。
親愛的主耶穌:祢喜悅凡尊榮祢,全然愛祢,為祢擺上一切的人。願我們的奉獻和服事在祢眼中看為美事!奉主名禱告,阿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