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者:王蘭馨
正文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,孩子早已上床,妻子蜷縮在沙發上,也累得睡著了。正文這才想起他答應妻子要回家吃晚飯的,哪想到正要下班時,老闆走進他的辦公室,討論他一大早就送進的企劃案。老闆要他做修正,明天可以給客人。這一做就是一個晚上,答應家人的事都泡湯了。
這幾年來他在家吃飯的次數屈指可數,妻子的抱怨已成了無聲的哀怨。他知道老闆看中他的負責,幾次重要工作都是他把事情完成。老闆把他升到主管的位置,也算是肯定他的工作表現。但老闆就是喜歡在快下班時,又給他一些工作,讓他無法準時下班。幾次想告訴老闆,但話到了嘴邊,又吞了下去。
正雄走出會議室,仍為剛剛和業務部經理彼得爭得面紅耳赤而心裡不舒服。業務部明知生產部一天能生產幾台機器,卻常隨便跟客人拍胸脯保證沒問題,把訂單接下後,問題就丟給正雄的生產部。若無法按期出貨,是生產部的問題。這次的主管會議,正雄把問題提出,希望業務部在接單時能衡量生產部的生產量,再給客人出貨期。彼得一副不以為然,事不關己的樣子,讓他非常生氣。生產部的同仁們都已盡力了,除非公司再增加機器,增聘員工,否則無法解決眼前的問題。正雄望向老闆,希望他能主持公道。老闆卻作壁上觀,讓這場會議火藥四射。
被漠視的界線
職場上的衝突常源於,個人扮演的角色,與其背後代表的立場與利益產生衝突所致。正文上班時扮演的角色是公司的主管、老闆的下屬,下班後轉換成妻子的丈夫、孩子的父親。工作時,正文對老闆交待的工作全力以赴。下班後,正文需要回家扮演丈夫與父親的角色,而老闆仍舊把他當員工,要求他完成工作,兩種角色產生衝突引發正文與老闆間的衝突。
正雄與彼得則是兩人所代表的生產部與業務部,因利益關係而產生衝突。在資源的侷限下,雙方為達到自己最高利益與目標,競爭或傾軋成了必須採取的手段。無論是角色上或是資源與利益上的衝突,中間都有一條無形的界線被漠視,而造成關係緊張與衝突。
界線,讓我們清楚明白,界線兩邊權利的歸屬所帶來的責任與保障。而人際關係中的界線混沌不清時,便帶來許多的困擾與張力。在華人文化中尤然。
人格的結構
在個人主義掛帥的西方文化中,人與人壁壘分明的關係造成疏離與功利導向;但在東方文化,個人的面孔在強調「犧牲小我,完全大我」的群體主義中,又顯得模糊不清。當我們的心裡版圖遭人踐踏時,只能敢怒不敢言。在公司裡不太敢表達與別人(特別與上司)不同的意見,怕傷了和氣。或身為老闆或上司,也不太能接受員工或下屬有不同的意見,無法了解他們是不同的獨立個體,都要學會接納彼此的不同,如何異中求同。
在西方的個人主義和東方的群體主義中,要如何劃界線才符合聖經真理?在工作中要如何劃分界線,而不是「井水不犯河水」的不相往來?亨利‧克勞德在他的《為工作立界線》一書中給我們一些提醒與幫助。
克勞德博士為內心的界線賦予一個意義,就是「為我們的人格提供了結構,使一切事情可以順利的進行。」(註)換言之,當內心有清楚的界線架構後,我們比較知道如何面對工作,與人互動,過井然有序、尊重且負責任的生活。
我們會以為正文的問題出在老闆,固然老闆不懂得尊重員工下班後生活的空間,但不也是正文無法設立清楚的界限,導致老闆可以隨時跨越界線,掌控他下班後的時間嗎?正文會說:「我豈願意如此?我也願早早回家,但就是對老闆開不了口。」為何對老闆開不了口呢?是害怕老闆以為他不努力,以致喪失將來加薪或升遷的機會?還是不知如何向老闆表達他的意願思想,並同時表達對老闆的尊重?這是對疆界劃分不清之人共有的挑戰。
形像素描
有良好界線的人,知道如何描繪自己的形像輪廓,包括思想、感覺、喜好、選擇、行為、才幹等。當他知道自己是誰時,他較能清楚表達自我,而不需要從別人身上去定義自己。若對自己的形像不清楚,便在乎別人怎麼看他。為了讓人對他有好的印象,只好牽就對方,放棄自己的想法與感受,他的界線從此模糊不清。
學會劃出自己界線之前,要先認識、了解自己。然若非我們能從神的角度來看自己,理解我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,我們可能因童年的際遇或生命的經歷而有所偏差。當我意識到神給我的任何一種特色,都有祂的美意,無論優點、缺點,都有神所賞賜的獨特性,我才可以完全接納自己,承認這些都是我的一部分。
當我認識自己,就會比較清楚我的感受、想要什麼,下一步就是把我所想的、所感受的表達出來。若我能清楚表達自己時,我在別人心中的輪廓就慢慢浮顯出來了。透過主動的表達自己,可以幫助別人更清楚了解我是怎樣的人,我的想法、感覺、能力、選擇。具體的說,我是在幫助別人了解我的界線是什麼,如何與我打交道,才不會無意間越界。中國人的自我表達,通常含蓄且被動,是在觀察與互動中來理解對方。但這種霧裡看花式的認識,容易產生誤解。
這種「人格結構」的建立,在講求能力與效率的職場上尤為重要。正文可能會因為怕得罪老闆而不敢表達自己,但當他主動而適切的表達自己,告訴老闆他下班後的責任,並討論如何能有效的規劃工作內容,讓他可以在上班時間內完成。老闆看到正文在處理工作與關係衝突上的能力,反而日後在業務上會更加重用正文。
尊重界線
有良好界線的人,也是懂得尊重別人界線的人。他可以接納別人與自己有不同的意見、感受,甚至不同的決定。當然,他知道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,因此不會跨過界線為別人負責任。當正雄和彼得兩個部門產生衝突時,彼得需要尊重正雄生產部門的專業意見與生產能力。如果彼得為自己的業績利益,罔顧生產部門的有限性,他也需要為可能的後果承擔責任──無法按期出貨造成的公司損失。此時,解決兩個部門衝突的球,應傳到老闆手上,老闆若能出面協調,幫助生產部如何增加生產力,以滿足客戶需求;或請彼得與客人協商將訂單分批出貨,或在兩者間找到創意的解決問題方案,以追求雙贏。若老闆沒有把球接上,讓兩個部門的衝突繼續下去,屆時公司的損失,也是老闆要為自己決定的後果負責。
愛的表達
對神的兒女而言,在工作上,除了把神的形像與真理反應出來外,更重要的,是在表達自己、與人溝通的方式,是否充滿神的愛與恩典。界線的劃分很重要,但如何劃分更重要。當我們心中充滿愛時,在言語的表達上就流露出愛、溫柔、恩慈與尊重。在工作上學會表達關心別人,留意他們的反應,尊重他們的想法與感受,將幫助我們在面對衝突時,用合宜的方式將想法、感受與界線表達出來,也幫助對方更容易接受我們所講的。「處事以剛,待人以柔」將會幫助我們在職場上有更美好的人際關係與工作表現。
註:亨利‧克勞德Dr. Henry Cloud著,《為工作立界線》(The One-Life Solution),校園,2011,第24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