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和睦書坊》當夠了就是夠了──為健康的人際關係立界線

作者:溫定國

神學院教授的遺憾

閱讀《超越界線:重拾親密關係》這本書的同時,我想起神學院教授分享過的一個故事。她曾經輔導過一對有家庭暴力的夫婦。來尋求幫助的是一位長期受到丈夫肢體跟精神虐待的妻子。妻子說她已經沒有辦法再忍受這樣的婚姻,她想要離婚或分居。這位教授本著妻子應該順服丈夫的「聖經原則」,勸她不要離開丈夫,反而要以德報怨,用溫柔忍耐的心對待丈夫,要「相信神」,有一天,丈夫終會被感化。然而,故事的發展不是像教授所預期,妻子在一次丈夫的暴力下,被打成重傷而死。說到這裡,這位教授眼淚流了下來,接著泣不成聲,這個經歷成為她一生的夢魘跟遺憾。她提醒我們這些神學生,不要犯跟她同樣的錯誤。

想起另外一個類似的故事,不同的是,這位妻子堅持暫時跟長期對她施暴的丈夫分居,卻遭到教會牧師跟長執們嚴厲的指責,控告她違反聖經的教導,不是好的見證,並不斷地要求她悔改,說她如果不悔改,比不信主的人還不如。她說,教會牧師、長執們不聽她分訴情由,一味的指控,讓她感覺像在「靈裡被他們強暴」。

問題到底出在哪裡?

說完這兩個例子,可能有人心裡會有疑問,問題到底出在哪裡?碰到這些情形或是類似的情況,當事人應該怎麼面對?為什麼很多人可以忍受長期的精神暴力?為什麼很多人容許自己一直成為受害者?或許,更嚴重的問題是,很多人本身就是加害者卻不自知。關鍵在界線、界線、跟界線,不知道為自己、給對方設下安全跟健康的界線。

根據作者,一個人基本上有兩個界線:一個是定義性的界線,一個是保護性的界線。定義性的界線是關乎品格,信仰跟價值觀,關於你是一個怎樣的人,它是一個人身分的核心。譬如:誠實慈愛、愛神愛人、奉公守法等等,定義性界線是不變的;而保護性的界線,顧名思義作用在保護,可以因客觀環境的變化彈性調整。如果對方的言行已經產生危害,就必須明確的讓對方知道,什麼時候是「夠了就是夠了」(Enough is Enough),直到對方作出改善的回應。用前面的故事作例子,面對暴力的丈夫,妻子可以選擇分居,並且跟丈夫說,除非丈夫不再使用暴力,否則她不會回來。

忘了有界線的上帝

很多人都忘了,上帝是一個有界線的上帝。祂在創造天地的時候,為滄海立界線,為海裡的魚,地上的走獸劃定它們生活的疆界。部分天使離了「本位」,失去了他們受造的職分跟特權。

界線不是隔閡,也不是懲罰,而是為了保護跟修復,只有當雙方知道彼此的界線,並且尊重這個界線,才能產生良好的互動跟溝通。健康的人際關係不是理所當然,也不是一蹴可幾,而是必須努力學習跟賺取。準備好自己,證明自己是一個成熟健康,並且值得信任的人,另一方才有可能放寬界線,開放更大的空間,彼此才能進入更深入的連結跟溝通。

「情緒勒索」與「冷暴力」,是這些年出現關於心理跟人際關係的新名詞。一方面反應眾人的覺醒,越來越多人重視心理界線的問題;一方面也提供了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的新線索。不可諱言,每個人都渴望自由與愛。進入一段親密的關係,更需要極大的勇氣跟冒險。如何避免傷害,重拾令人滿足愉悅的人際關係,《超越界線:重拾親密關係》這本書提供了全面的診斷跟處方。

:約翰‧湯森德著,《超越界線:重拾親密關係》(Beyond Boundaries: Learning to Trust Again in Relationships),(台北,道聲出版),2017。

Scroll to Top
站內搜尋

管理員登入

訂閱愛與衝突電子報
將不定時獲得最新活動通知和通訊季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