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和睦書坊》成為改變的推動者

作者:玲羽

手機裡跳出女兒傳來的簡訊:「媽媽,室友的臭味已經讓我忍無可忍了,該怎麼跟她說呢?」

手中正閱讀著由《過猶不及》作者亨利‧克勞德與約翰‧湯森德博士合著的另一本書《為溝通立界線》(原名:《界線對談》),心中不禁微微一笑。現實生活中矛盾與衝突比比皆是,大多數人不願意直面人際關係上的難題,總是能拖就拖,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。其實設立界線,正視衝突,是無法避免的一部分,也是基督徒最能表現的愛心行為之一。克勞德博士相信,界線可以保護人們不受到侮辱與傷害,藉由設立的界線,我們能為生活及神賜的禮物,擔負起責任。

書中指出,英文Confrontation 的拉丁語意思是:「把你的臉轉向某人,從正面看人。」就是面對面的處理人際關係。若要成為有效率、肯挑戰與正視衝突的人,必須明白界線對話若是起因於愛、源自於愛,為了發揚愛與提升愛,這對談只會增強彼此的關係,而不會終結關係。 

克勞德博士說人際關係強調愛,以愛為基礎,如同神與祂的孩子之間同樣建基於愛。因此界線對談是解除疏離感的第一步。這個對話是一種連結,是把兩人的關係帶到亮光處,看個清楚,即使對話過程會讓人不舒服,但這個舉動能讓彼此感受到對方的存在與心意。

面對衝突的對談,第一要素便是「設身處地與對方同在」。在感情上設身處地為人著想,有同理心,才能與對方的感情聯結,幫助他/她接受現實。對話過程中,態度溫和,不說教,可以意見相左,但感情不疏離。其次,成功的界線對談會牽涉到平衡恩典與真理的中庸之道。所謂中庸之道並非採中立姿態,而是恩典(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)與真理(你對問題真相的陳述)平衡兼顧。

恩典能安撫人,讓人感覺被愛,卻無法提供事實真相、方向或指正。因此先以恩典引導為真相鋪路,比較容易「攤牌」。作者強調對話的溝通藝術必須讓真理與恩典互相效力,「慈愛與誠實彼此相遇,公義和平安彼此相親。」(詩85:10)在說出別人行為過失時,必須以謙卑鋪路,為自己做錯的那一部分道歉,讓對方知道你的出發點不是要論斷,也沒有要贏他,而是希望藉此改善彼此的關係。最後,以「成為對方盟友」的心態,成為改變狀況的推動者。我們雖然無法改變人,卻可以成為「改變的推動者」,這是面對衝突時以愛作為催化劑的有效方法。人際關係中無法得到滿足的關鍵在於,當事人雙方沒有精準傳達自己內心的需求與渴望。

「健全的界線並不只在避免壞事發生在你身上而已,你也必須為你所想要發生的好事負責才行。」想要擁有健全的人際關係,我們必須先探問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是什麼,主動溝通讓對方明白,而不要期待他人未卜先知。

本書對我最有幫助的是,跟配偶的談判這章。提醒我,「婚姻並不是在使彼此快樂,而是關乎成長,去幫助對方成長。」因為婚姻很大一部分是基督的身體如何「成長,在愛中建立自己。」(弗4:16)記得剛結婚時,生活中許多摩擦與不滿,皆源自期望對方改變自己讓我快樂,如此期望下,只是讓我身心俱疲。於是我回到聖經的教導,努力成為夫婿的「最佳拍檔」,設身處地從他的角度著想,樂意學習他關心的事物。當我態度有所轉變時,他也因為愛我,而願意傾聽建言,在某些事情上犧牲自己的喜好。我們彼此都成為對方「改變的推動者」。

一場兼顧恩典與真理的「界線對談」,並非一蹴可幾,乃是要靠持續的愛心、誠實與努力,使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,讓自己成為「改變的推動者」。

Scroll to Top
站內搜尋

管理員登入

訂閱愛與衝突電子報
將不定時獲得最新活動通知和通訊季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