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以望

一位年輕姐妹很困惑地問我:「基督徒不是應該要有愛心,隨時幫助人嗎?但每次同事、朋友、教會姐妹找我幫忙,老公都很不開心,說我本末倒置,熱心服務他人先於家庭、孩子,搞得夫妻關係很緊張?」
我反問她:「你是否很難拒絕人,很難對人說『不』?」
她遲疑了一下,回道:「是的,拒絕讓我有愧疚感。朋友有需要卻不伸以援手,好像太自私了。所以,有時勉而為之。」
我告知,這是「界線」問題。於是,將寫「立界線」系列廣受歡迎的心理醫師,亨利‧克勞德與約翰‧湯森德合著的BOUNDARIES(中譯《過猶不及》)大力推薦給她。
沒多久,這位姐妹來電,很興奮地說:「我終於明白『假如我設定界線,我就是自私自利』是一個迷思。過去我有深根蒂固的恐懼,怕被別人說『自我中心』,只顧自己,不管別人死活。現在我了解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需要負責。我不是神,不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,要排定生活優先次序,才不會疲於奔命。」
聽完,頗為她找到問題癥結而欣喜。
其實,自己過去對「界線」的概念也很模糊,猶記多年前曾花很多時間陪伴、聆聽一位婚姻出現危機的姐妹,二人之後也成為好友。
然而,這卻是惡夢的開始。她會隨時來電像倒垃圾般宣洩其種種不滿的情緒,內容千篇一律,毫無建設性,聽多了心情也跟著低迷。當時的我又以助人來肯定自己的價值,害怕失去這好不容易建立的關係,以致沒設立界線,任其消耗我的時間,大大地影響了家庭關係與生活作息。
一直讀到書中說的「我們必須對(to)別人與為(for)自己負責」,才開始認知到我倆都需要釐清朋友關係的界線。
對我而言,要學習的功課是分辨重擔(burdens)與擔子(load)。聖經教導我們:「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,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」(加6:2),這位姐妹的重擔超過她所能承受,的確需要外來的援助,渡過人生的低谷。
然而,界線也標示我到哪裡為止,別人又可從哪裡開始。為了更明確界定她可從哪裡開始,我必須設立時間的界線。除非緊急狀況,她必須事先約定才能來電,且每次分享最多不能超過一個時間。當然,設界線的前提是在真誠溝通下,讓她知道這是在保護兩人的關係,而非棄她於不顧。
在此同時,積極幫助她擴大朋友圈子。介紹更多有關懷負擔的姐妹去關心她,為她禱告,給予精神的支持與鼓勵,發揮「三股合成的繩子,不容易折斷」的團隊力量。
而對這位姐妹來說,聖經也教導「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(load)。」(加6:5)
她必須為自己的婚姻負責,首先,向內看檢視自己,是否有得罪配偶的地方?很多時候,婚姻的問題是生命的問題。常常我們想改變對方,而不想改變自己。以自我為中心,總看見對方眼中的刺,而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樑木,導致婚姻破裂。
其次,夫妻雙方要有共識:「婚姻是需要經營的。」一起主動積極參加婚姻講座、夫妻營會或尋求專業諮詢與輔導。絕不輕言離婚,操練在愛中彼此接納與尊重,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,成為孩子的榜樣,建立合神心意的家庭。
界線幫助我們定位,告訴我們什麼是我們的責任?也告訴我們什麼不是我們的責任?然而,界線也不是城牆,要我們把別人摒除在牆外。反而是,要我們在愛中互相成全,捨己奉獻。這是一種智慧,也是一生的學習。